近年来,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凝聚了各族干部群众铭记党恩、共建共享、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坚持系统推进,分类施策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完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体系,带头向基层群众宣讲,开展应知应会和满意度测评,切实提升干部群众的“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
坚持示范先行,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年底考核满意度均达到95%以上。各领域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鼓励创先争优,培育先进典型,打造集聚产业发展、环境优美、乡风淳朴、治理有序、生活幸福的良好格局。
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石榴籽服务站,建设成立“四叶草”社工站,积极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依托村史馆、大舞台、大喇叭、演艺队、乡村壁画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主题宣讲、特色宣讲、草根宣讲活动中,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建设1122.5平方米的汉阳体育馆、3000平方米的村级足球场,让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展现中国精神、增进文化自信,焕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以“荷乡藕遇”为主题打造百姓舞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广场,挖掘复原传统民俗文化,举办系列活动。积极挖掘全乡的特色资源,以博河生态长廊和400亩湿地资源为依托,形成一东一西旅游精品线路,做活民俗游,打造类似“中国味·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唤醒游客的乡愁。
按照“引进大企业、建设大基地、提供大服务、构建大平台、打造大品牌”的工作思路,实现从“一枝独秀”到产业结构“百花齐放”。
全乡种植棉花10.4万亩,拥有采棉机61台、残膜回收机41台、拖拉机1123台、玉米收割机3台、播种机234台、无人机210台、导航机384台。在完成“国企+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壮大混改成果的基础上,力保聚鑫棉业、聚鑫家美、慧尔农业、金泉聚鑫良性运转。2021-2022年各村队通过混改获得分红5万-20万不等,全乡1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百万,总收入达2098.89万元。
探索“帮扶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以户为单元,以小庭院为载体,不断丰富“庭院经济”业态,带动群众持续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持续推广以阳光玫瑰、白葡萄、鸡心海棠、阿其蜜瓜、贝贝南瓜、蟹田米等特色经济作物。
充分发挥“领头雁”效能,培育本土乡村规划师,尝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索订单农业发展,持续推广种植西红柿4500亩、辣椒5050亩、高粱588亩等一批产业项目落地见效。
全乡草场面积40.54万亩,培育养殖合作社企业4家,养殖绵羊7000只以上,肉牛3万只以上,肉鸡5万只以上。推广棉花秸秆饲料技术,解决博乐东部地区饲草料不足的问题,实现从无到有零的突破。
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相结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干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按照户籍属地管理各辖区做到应参尽参的原则,持续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
积极弘扬法治精神,建立长效普法机制,建立覆盖乡村、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乡村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乡共有国家级民主示范村1个;自治州级民主法治示范村6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举办“逢九必讲”“宪法”“信访条例”“法律援助在身边”“贝乡125法律咨询日”等法制宣讲活动,让法治理念根植于百姓心中。
坚持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切入点,社会面各类风险隐患排查,辖区治安案件、赌博盗窃等违法行为发生率均大幅下降,群众的安全感得到持续提升。成立群众困难诉求领导小组,开通“书记直通车”主动收集困难,通过“125”法律服务公益活动、法治课堂活动、法律明白人培训等,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
自1976年建乡以来,兵地双方一直保持着交流交往交融。1991年建成友谊桥,象征着兵地共建更加融合。从战略规划上统筹共建,形成了乡镇对团场、村队对连队组织共建、队伍共育、工作共抓的多层次、多领域、全覆盖结对共建格局。
兵地双方针对住建、医疗、经济、教育等民生领域联手统筹规划,立足双方资源优势,不断加强文旅交流合作、民生互动,文化相融,凝聚共建合力。
双方开展交流座谈、文化活动、联谊活动、慰问困难群众、双方劳动力转移输出1600余人次,学生跨区域就学40余人,村民跨区域种植经济作物1万余亩,双方全面推进兵地经济、社会、文化等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