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没落:请勿把救命稻草说成穿肠毒药

今天小编在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了一位香港电影界与成龙、周星驰齐名的前辈称,港片的没落是因为20多年前为了一个广阔的市场而做出的妥协。小编看了后叹了一口气,我觉得他说得不无道理,但有些地方很不认同。

谈论港片没落切忌倒果为因。从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前辈口中的大电影市场并不兴盛,香港电影人和其他地方的合作频率也远高于和这个地方的交流接触,甚至对这个大市场并不太重视,电影中仍然各种存在隐形甚至堂而皇之的调侃、讽刺,电影各地宣传场次差距悬殊,都足以证明这一点。

事实上,香港电影的衰败是从在台湾市场的败退开始的。那时候大约是93/94年,港片在当地崩了,每年用高昂价格、稳定引进大量港片的岛内合作方开始觉得亏了,几经谈判都得不到港圈同行的让步,于是干脆放好莱坞大片进来,港片自此在这个原本最大的市场式微了。

与此同时,港片在海外也有了萎缩的迹象,东南亚、韩国市场都在衰退。随后没过几年,《泰坦尼克号》跑到香港来了点小小的震撼,自此拉开好莱坞电影统治香港的新纪元,当然,这个过程是逐年加剧的,偶尔伴随着港片小阳春,《无间道》系列、《功夫》之后才正式完成。

传统东南亚、韩国市场丢了,最大市场丢了,主场也输了,香港电影业当然要衰败,怎么办呢?这时候迫切的需要一个救命稻草。但他们还有架子,还期待转机,所以起初仍然逐渐试探,直到03年非典的冲击,直接浇灭了最后的希望,他们才重视起这个稍有起色、前景愈发广阔的大市场,并视为救命稻草大举北上合作。

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好莱坞大片继续挤压其原本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大市场也愈发繁荣昌盛,享受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富裕了一批又一批的香港电影公司和电影人,促使香港电影业更加依赖,进而话语权越来越小,需要做出的妥协不断增加。

所以,这个时间线很清楚的描绘出了前因后果:香港电影业先是在外地、本地惨败,这才将大市场作为救命稻草,以求续命。不是因为你要大市场要妥协才衰败,而是因为你衰败了才来要大市场要妥协。

你可以不来,你可以不妥协,你可以去争夺海外市场,外地市场,你为什么不去做呢?别说什么潜在压力,迫不得已,几年前香港金像奖不还推某电影拿大奖吗?那部电影可是比过去几十年的港片尺度更大,更明目张胆不是吗?这说明只要你别搵人仔,还是可以拍的嘛,为什么不继续?是海外市场部不喜欢吗?如果是这样,请检讨自己的问题。

说这么多,我只想表达一点:请勿把救命稻草当毒药。我很尊重这位大前辈,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尊重他,他的专业性、他的亲和力仍然是业内典范,只是有些观点不认同罢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