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电影大师崔嵬

崔嵬是我们时代的骄子,无需历数他那闪光的艺术历程,也不必流水般的去描绘他那璀璨的一生,只要回顾一下他在《红旗谱》中塑造的朱老巩、朱老忠父子形象,你就会感悟到他那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魅力。艺术家的生命力是永恒的,他的风采、他的魅力以及他对人生的爱和恨,全部写在他主演和执导的22部影片上,镌刻在艺术的画卷长廊中。

从一个童工到人民艺术家,从一个普通战士到誉及中外的艺术大师,他走过的路是勇敢者的路、奋斗者的路,交织着甘甜与苦涩、布满鲜花和荆棘的路。让我们追随他的足迹,从他的少年时代谈起······

少年时期的崔嵬在饥寒困苦中度过。刚满十三岁就不得不去卷烟厂当了童工,,性格倔强而固执的他后因反抗工头的打骂而被解雇。

十五岁时,在亲戚的帮助下勉强读了几年书。中学里的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进步的文艺作品,从此便走上了“积极进步”的道路,并发表了多篇揭露的小说、散文,为此崔嵬又被迫的离开了学校。

1935年赴上海,在“东方剧社”、“戏剧生活社”、“上海业余剧人协会” 里积极从事进步戏剧演出活动,编写剧本,并参加导、演工作。

这段时间,崔嵬虽已初露锋芒却也处于一个异常尴尬的位置,并没有绽放出自己的生命华章。正如葛飞所言:“崔嵬在文艺场中占据了一个十分糟糕的位置:学员、配角、默默无闻者,却又发现章泯、张庚等名家的剧作根本无法打动工人农民。”

1937年初,崔嵬出任上海妇女儿童慰问团戏剧指导,赴绥远抗战前线慰问演出,将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改编为广场剧演出,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随着这部广场剧演遍中国及南洋,崔嵬的身份也逐渐发生了变换。他在延安鲁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华北大学文艺学院等地进行戏剧活动,融干部、教员、编导、演员等诸多角色于一身,积极投身到戏剧、戏曲“为工农兵服务”的改革中,这位昔日上海左翼文化场域中的配角成为了解放区戏剧运动中的风云人物。在这一过程中,崔嵬的演员身份逐渐被文艺干部的身份所遮掩,也完成了对自己政治形象的塑造。

“七·七”事变后,他积极参加了大型抗日话剧《保卫芦沟桥》的编、导、演工作,又率先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经开封、郑州、西安等地进行抗日宜传演出活动。

1939年夏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任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戏剧系主任。1942年任冀中军区火线 年南下,先后任中南文艺学院院长、中南文化局长等职。

1956年,崔嵬辞去领导职务,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始电影创作生涯,又先后主演《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影片。1960年,因在《红旗谱》中的表演成就,获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5

1979年2月7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7岁。战争年代,他把戏剧当成武器,和平岁月,他屡创电影传奇。这就是一代电影大师崔嵬。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